潍坊工商职业学院:赋能三化三融三育,筑牢思政育人根基
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,直面思政育人中存在的重“个体培育”轻“系统构建”、重“知识传授”轻“价值引领”、重“理论灌输”轻“实践体悟”等现实短板,历经五年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践,创新构建起“三化培根、三融铸魂、三育成才”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,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“三化培根”:完善全场域顶层设计
学校以“三化”建设为抓手,构建起覆盖全流程、贯穿各环节的思政育人制度与管理体系,为“大思政”格局筑牢根基。
健全“一体化”课程思政制度体系。出台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》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健全“思政大讲堂”“同城讲堂”“思政金课”工作机制,思政教育进人培、进课程、进课堂、进实践、进评价等各环节,完善体制机制。
构建“网格化”课程思政管理体系。建立“上下联通、左右贯通”的组织体系,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组织,指导和督查课程思政建设。扭住人才培养“牛鼻子”,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;抓牢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,建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团队;夯实人才培养“主阵地”,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。
完善“多元化”课程思政推进体系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教师发展中心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,聚智聚力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。开展省教改、省社科思政研究专项,推进思政育人内涵建设和教学创新。
“三融铸魂”: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
学校通过“三融”举措,将各方资源、力量与场景有机整合,形成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。
融聚协同育人队伍。构建领导干部、思政教师、辅导员、专业教师、行业导师协同育人队伍,形成全员育人合力。实施专业教师“技术攻关—思政转化”双螺旋提升工程,近三年企业技术案例转化思政教学案例300余个。从合作企业选聘86名“技能大师+道德模范”(如外籍院士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省技术能手),实行“双课时”授课制。
融汇模块化育人资源。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,由6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带动“课程思政”建设全面发展。重构“岗课赛证+思政”模块化课程体系,进行“专业知识点—思政映射点—育人目标点”三维分析,累计生成1300余个专业思政元素对接清单。引入“学校教师+企业导师+行业专家”三方评价,形成“校内校外贯通、理论实践结合”的立体评价网络,为个性化培育提供资源支撑。
融构三课堂育人场景。把专业课程教学作为思政育人的主阵地,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接受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,打造“参与式育人第一课堂”;整合各类红色资源、传统文化、技术技能标准等育人元素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,打造“沉浸式育人第二课堂”;把社会实践作为融入企业文化、明确岗位要求的重要手段,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、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,打造“实景式育人第三课堂”。
“三育成才”:打造全环境育人生态
学校通过“文化育人、实践育人、科创育人”三维发力,构建起全环境育人生态。
聚焦文化育人。依托红色文化、地域文化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育人资源,打造学校文化育人品牌。统筹文化育人资源,开展“非遗文化进校园”等文化实践活动,营造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。通过体育文化节、迎新晚会、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团队精神、自信等优秀品质。发挥社团铸魂育人功能,成立太极协会、书法协会、诗词楹联协会等社团,丰富学生精神世界。
聚焦实践育人。与合作企业建成“机械加工工坊”“掐丝珐琅非遗传承工坊”“VR实训资源开发工坊”等12个特色工坊,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。组建“工匠志愿服务队”,开展“技术帮扶”“文化传承”等活动,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“服务社会”“技术报国”理念。走进中小学、社区开展非遗技艺体验课,培养“文化传承责任感”。参与“三下乡”、“百万大学生进社区”等活动,将“助农增收”“红色基因传承”转化为具象化育人场景。
聚焦科创育人。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领导小组,形成“创新为源,项目为基,竞赛为要,孵化为脉”的科创能力培养链条。以“技能大赛”“挑战杯”“发明杯”等竞赛为平台,推进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用。邀请往届获奖师生、行业专家等举办讲座、朋辈经验分享等专题活动,形成规范化的竞赛组织机制。
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成效显著,建成3个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,荣获省课程思政示范课、教学团队、“大思政精品项目”等17项成果,被评为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等省级以上荣誉210项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深化“三化培根、三融铸魂、三育成才”育人实践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职业教育力量。